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医文化 > 名医名人 > 华佗
编号:94686
军中华佗蒋维平
http://www.100md.com 2021年8月10日 生命时报 2021.08.10
     不死就要干,越苦越向前

    军中华佗蒋维平

    陕西师范大学医学与文明研究院 刘培源

    1955年9月,共和国陆海空三军授衔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拉开序幕。77岁高龄的蒋维平被授予中校军衔,是授衔人员中年龄最长的。他被毛主席特批,成为仪式上唯一留有大胡子的人,大家都称他为“开国第一中校”。

    蒋维平原名蒋顺发,1878年生于河北省河间县,幼时随父母逃荒到房山县石楼村。他的前半生经历坎坷,给地主家当过长工,还参加过李鸿章、袁世凯、段祺瑞,甚至是国民党的部队。1929年,蒋维平借东北军缩编、边防军解散的机会脱离了军阀部队,返回石楼村务农学医,从此开启了他的医者之路。他自学了《医学大全》《西医手术指南》等医学书籍,向当地有经验的老中医学习请教,通过几年研习,医术进一步提高。而后,他在家乡创办了红十字会医院,为当地的贫苦人治病,受到村民的爱戴和敬仰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1938年3月,中共房涞涿联合县游击支队在南窑开辟敌后根据地。60岁的蒋维平得知后,带着义子蒋志刚,冒着生命危险,冲破日伪军重重封锁,找到包森支队长,请求加入八路军,最终获得了宋时轮司令的批准,成为当时年龄最大的八路军战士。参军后,部队领导考虑到他的个人经历,让他到卫生系统工作。从此,蒋维平正式成为了一名军医,先后任八路军三五九旅团制药厂厂长、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农场场长、察哈尔军区政治部干部抚恤科科长、北京军区野战医院副院长、中国人民解放军二五一医院副院长等职。

    抗战期间,日军的扫荡与封锁政策使根据地的发展异常艰难。医疗物资的严重短缺是当时医疗卫生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之一。蒋维平在719团卫生所刚工作没多久,他带来的西药几乎就要耗尽了。受到毛主席《论持久战》的启发,蒋维平决定采用中医治疗,自行上山采药制药,实现自给自足。他带领卫生所的战士走进深山采集药材,和年轻人一样,身上缠着干粮,背着铁锹,动作干练。除采集到一些常规的草药外,他们还在河边刮出一大批白碱(即芒硝)。不出一个月,便研制出硫酸钠约680.4公斤、氯化钾约27.2公斤、麦精约13.6公斤及麻黄素丸、砷黄丸、疟疾丸等40多种应急药品。此外,通过对当地偏方的收集和整理,他记录下300多种治疗伤寒、疟疾、止血、消炎等疾病的药方。依靠这些药品和药方,根据地的医疗工作才能正常进行。在米脂县工作一年多,蒋维平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,他深得群众爱戴,大家都称他为“米脂人民的好医生”,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和模范医务工作者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蒋维平不仅是“军中华佗”,还曾两次被评为“全旅劳动模范”,在后方大生产运动中做出杰出贡献。1941年3月,他所在部队被派往南泥湾军垦,虽与医生本职工作不符,但蒋维平仍饱含热情,带领大家开荒,广种农作物和果树。他们开垦荒地共计400余亩,当年达到粮食自给,并上缴公粮2.88万公斤。同时,开办木工厂、碾米坊,组织制药、编织和烧炭,把农场建设成三五九旅的第一模范农场。经过艰苦不懈的奋斗,昔日荒凉的九龙泉变成环境优美的“花果山”。1944年9月,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到九龙泉农场看望蒋维平,并赋诗一首“兵农礼乐般般会,手脚心神件件优。九州踏遍归玄圃,花果山中一老猴。”对他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和赞誉。

    解放战争打响后,年过七旬的蒋维平仍要求上前线,服务伤员。他向全解放区英雄模范挑战的挑战书被刊登在《子弟兵》报上,他说:“这次我坚决要到前线去,我可不能坐着吃,我不觉得老,我觉得我还可以干一气,我预备到前线去指挥担架,担任救护…如果在前线上死了是光荣的,死不了咱干的更欢。”晋察冀军区首长答应了他的请求,任命其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副院长。在任期间,他率全院医务人员不分昼夜地接收和救治伤员,圆满完成了收治任务。朝鲜战争爆发后,蒋维平出任解放军第251医院副院长,负责救治志愿军伤员。有时医院工作繁忙,他就日夜守在病房,许多同事担心他的身体,劝他回去休息,他却说:“抢救病人要紧。”

    生前的最后几年,他仍心系国家医疗工作的发展,语重心长地对年轻的医务工作者说:“你们青年医务工作者,千万别以为从老一辈手里接过来印信公章、各种设备、完善的医院,就算完事。最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,学习医药科学知识,也要苦练‘二百米内’硬功夫,把基本功学精练熟。”

    1964年6月18日,86岁的蒋维平因病医治无效,与世长辞。“不死就要干,越苦越向前”,蒋维平用一生践行自己的人生格言,捍卫了医者的尊严与荣耀。▲, 百拇医药